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 > 核电产业链整体预期升温 逾千亿市场静待释放

行业动态

核电产业链整体预期升温 逾千亿市场静待释放
2017-07-07 15:05:28

  作为解决电力危机、缓解空气污染、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选项,中国核电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。

  根据国家能源局《关于印发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》,2017年计划开工8台核电机组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指出,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有望于年内重新启动。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,到“十三五”末,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,在建机组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,机组总数达到世界第二。

  与此同时,中国也将开启新一轮核电装机高峰期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核工业将实施以示范快堆为代表的先进核能系统工程、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、空间核动力科技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。按照“十三五”期间国内平均每年8台机组的审批以及海外2台机组的出口规模来测算,每年的装机规模约10吉瓦。国内机构预测,“十三五”期间国内核电产业平均每年的投资额约1400亿元,其中设备占比60%左右,市场空间840亿元。

  在中核集团副总经理俞培根看来,“自198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以来,我国核电发展日新月异,最近5年来已形成了完整的核工业链。”与其观点相似,在过去的短短5年里,我国共有21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,核发电量年均增长近20%。截至2017年3月,国内在建核电机组20台,装机容量远超2000万千瓦,占世界在建核电机组的三分之一。

  其中,华龙一号堪称中国核电“走出去”的技术担当。“华龙一号”的研发建设使我国跻身先进核电技术行列的同时,也意味着中国核电产业有大到强的转变。作为世界核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国核能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在实现自身优化能源结构、促进解决社会发展的同时,正在成为核电发展的中心,也将为全球核能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。

  中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“华龙一号”反应堆采用中核集团“177堆芯”设计,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团开发的自主品牌产品,首堆目标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大于85%。但更为利好的消息是,据中国经济网此前报道,“华龙一号”的出口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。每出口一台核电机组,需要8万余台配套设备,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,考虑到天然铀、核燃料、运维等全产业链的贡献,单台机组全寿期可以创造出约1000亿元的直接获利。

  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“华龙一号”融合进展顺利,以及CAP1400出口土耳其,2017年下半年,核电行业有望迎来持续利好催化。长期来看,因核电经济性可媲美火电机组,符合产业发展趋势,同时随着内陆核电的批准以及一带一路提振出口,预计2020年之后设备市场将超千亿。其中,包括运营、建设、乏燃料处理在内的核电产业链将率先迎来实质利好。

  而就海外市场来看,当前“一带一路”沿线64个国家中,有核电的国家仅19个,计划发展核电国家达25个,核电出口的战略机遇期也摆在我国核电企业面前。相比对原材料价格更为敏感的火电, 原材料(铀)在核电发电成本中占的占比仅为20%,而煤炭燃料成本占火电成本近68%。因而,中国核电未来还有望与中东地区的埃及、约旦、阿根廷等国合作,以技术输出、股权投资、参与运营等多种方式实现“走出去”。

(新闻来源:中国环保在线)


上一篇   [返回首页] [打印] [返回上页]   下一篇

公司资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更多..

工程项目状态

  •    

联系我们